1、愈是小的承诺愈要信守
“下次,一起吃饭吧”,“那本书我借你”,平时这些话我们经常脱口而出。可能都是顺着话题随口说的,但这和郑重的约定、重大的约定一样,都应该被遵守。不轻视小约定,然后去执行,对方会欣喜地感到“啊,他还记得啊”“原来那不是一句客套”。我想传达给对方这种喜悦。
2、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
扔垃圾的时候,要想到将垃圾送到垃圾场的人、回收运输的人、处理垃圾的人。上厕所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用的人。做杂志的工作,要想到校稿的人、印刷的人、装订的人、将书运到书店的人、为我们卖书的人,以及读者。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忘记人的存在。我想牢记这一点做事。
3、做被钱喜欢的工作,过被钱喜欢的生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对钱都是如此。对工作和生活来说,钱都很重要。钱是经常帮助自己,像朋友般的存在。所以每次打开钱包时,都问问自己的内心吧。“把钱用在这上面,它是会讨厌,还是高兴。”以此为基准,摸索被钱喜欢的工作方式,被钱喜欢的生活方式。
4、放大镜和望远镜
要学会使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清楚近物和远物的能力合在一起,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对周身的事物和世界形势都是如此。在自身的时间轴上,“现在的事和二十年后的事”,也是我想用放大镜和望远镜两个视点考虑的事情。
5、资讯就是自己的经验;知识则应适可而止
唯有自己的经验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资讯。平时所见、所读、所听的,是知识而不是资讯。知识一旦增长,会令自己的头脑放弃主动思考。所以知识有一些即可。我们要成为什么都能思考,而不是什么都知道的人。“什么都不知道的自己”意味着对什么都能坦率面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已经太多了。就算不刻意学习也会渐渐增加,所以有时候要努力忘记一些知识。
6、交朋友的能力
交朋友的能力,就是发现对方闪光点的能力。找到对方的优点,并告诉他,就能成为朋友。只要具备在人、物和事上找到闪光点的能力,就能变得幸福起来。
7、为工作而玩儿
要做好工作,就应该常常玩儿,并从中获得经验。通过经验获取的资讯,也会对工作起到莫大帮助。比起埋头工作的人,充实生活的人更能做好工作,也更有同情心和想象力。拼命玩耍吧。有“我的工作很棒啊!”想法的人,都很会玩呢。
8、对自己投资,不用贫穷的方法学习
钱要用在丰富个人体验和感受上,这才算是为自己的投资。要带着给自己播下种子的意识使用金钱。给自己的投资有很多种类,学习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吝啬金钱。大家思考的都是“怎样经济实惠地学习英语”,但真正要学习一件事,最快最直接的方式难道不该是毫不犹豫地花钱吗?
9、与其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好书读一百遍
一本一本地积累数字,说着“我读过这么多书”的时候,到底学到了什么?我感觉留下的只不过是“读了一百本书”的记录而已。还不如找到好书,反复读一百遍。从“即便读了一百遍,也会有新发现”的好书那里,可以学习很多东西。这和人际关系同理。比起交往一百个人,倒不如和一个真正喜欢的人交往,更能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本质。
10、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下去不断磨炼、挑战
谁都有一两件擅长的事情。找出它们吧。深入学习和练习,使之更为精湛。为了变得更加擅长,而去挑战吧。这样才能培养出“个人专长”。
11、不使用“绝对”“普遍”这样的词
“绝对”“普遍”这样的词,尽量不去使用。因为既不存在绝对的事,也不存在对谁来说都是普遍的事。这些一不留神就会使用的词,特别需要克制自己说出口。与他人意见对立无法认同,试着从“对方所言正确”的角度出发思考,以此作为说服自己的妥协点。能够以“不懂的是自己,对方是正确的”的态度让步,会让事物大步向前迈进。
12、迷失的时候,选择更艰辛的那条路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无数抉择。因此,每天都会有困惑和烦恼。在不知道选什么好的时候,就选择艰辛的那条路吧。因为这样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更集中精力去做,会变得更加慎重、更加仔细地准备。从结果上来说,也会学习到更多东西,更容易获得成功。相反,选择轻松的一条路,则不仅没有紧张感,也会所学甚少。
13、不要忘记传达感想
经常有他人为自己做了什么、给予了自己什么的情况发生。对于他人的好意,不能以简单的一句“谢谢”了事。接受了什么的时候,一定要将感受传达给他人。这样对方也会很高兴。简单来说,吃到别人的点心时不能只说声“谢谢”,而是要品尝后传达“原来是这种好味道”的感想。这是人际之间重要的交流。
14、是生活而不是工作让我们之所以为人
我不想成为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的人。我希望即使没有工作,也能够享受生活。生活,是令工作活跃的舞台。如果变成“虽然很优秀,但假日碰面却被发现很无趣”的工作狂,是多么寂寞的事啊。(节选自《100个基本》 来源:橙子School(zhiyeguihua010) 作者:松浦弥太郎)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校园网--www.xiaoyuan.org 联系邮箱:service@xiaoyuan.org
本文链接: http://www.xiaoyuan.org/blog/1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