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年报》报道,当同龄人早早找到工作,成为职场应届新人的时候,有一群大学生却以充电、考试、职业规划、创业等各种理由主动选择了延缓就业。目前,“慢就业”一族正呈逐渐壮大的趋势。有人觉得,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多样化,总比盲目就业、入错行要好。但也有专家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需前置,不能临近毕业了才临时抱佛脚,在职场上比同龄人慢半拍未必是好事。
案例1:为了创业,主动选择“赖校”一年
上海交大的硕士毕业生马仁义理应于2015年3月份毕业。但他却在学校的宿舍里多住了近一年。和他同届的同学早已找到心仪的工作,但他却待在校园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4年,我策划了第一届短诗大赛,效果非常好。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决定再亲自出马举办第二届。但我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养,就担下了所有的策划工作。”马仁义告诉青年报记者,从去年4月份开始他和学弟学妹筹备大赛,8月大赛正式启动,经过两个月的征稿,共征集到来自全世界1560所高校的短诗,吸引了2.3万人参赛。
“去年10月结束征稿,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份进行初评、复评和终评,计划于今年三四月份举办颁奖典礼……我们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整个大赛筹备的周期是一整年。”也有人询问他为何“不务正业”,不急着找工作?他的理由很充分:“我从没想过找工作的事。而是想创业。我的创业方向倾向于新媒体策划,举办大赛也是为了积累经验,为了将来更有意义的大项目做准备。眼下,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把大赛办好。”
马仁义透露说,其实一开始他也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当时爸妈挺着急的,担心我以后找不到工作,觉得创业这事不太靠谱。我后来和他们进行了耐心沟通:一是我和学校协商,我作为活动总策划,可以免费入住宿舍,省去了一大笔租房开支;其次,校园里的生活成本很低,当策划还有一笔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很多人迫于舆论和经济压力,认为一毕业必须工作。为何不能等一等呢?我的时间池应该由自己来决定。”
与学校的合作将于今年五六月份结束,这意味着马仁义可以免费住宿舍的“好日子”也即将到尽头。但他早已做好了规划,“交大去年刚成立了‘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毗邻交大闵行校区,现在那里有几十家交大校友创办的公司。我打算今年短诗大赛结束后马上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相当于是‘无缝衔接’。”
案例2:为长久的职业规划而“漂”着
1991年的小钱(化名)于去年7月份毕业于上海一所师范院校。但他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长期的工作,目前处于无业状态。
“我并非自暴自弃,而是为了未来长远的职业规划考虑,不希望入错行。”小钱透露说,自己学的是学生教育专业,该专业本身局限性较强。他希望学有所用,从事教育行业。这样对口的单位就是幼儿园,这让他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我从新闻上看到,因为二胎的缘故,预计未来上海要多开90家幼儿园,其中男老师的比例仅占到10%左右,男教师会很吃香,这也是朝阳行业。但另一方面,男生做幼儿园老师,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又不太能接受。”
毕业后,小钱并没有像同学们一样,到一家公司见习、工作,而是开始了打“短工”的日子。他先到咖啡厅当了3个月的服务员,之后又经人介绍在一家P2P公司当业务员,但仅仅3个月又离开了。“第二份工作主要是家里人反对,认为P2P公司跑路的很多。这类公司求职门槛很低,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人都可以进去。在里面主要是混日子,学不到东西。”
长达半年的职业探索,让他意识到当老师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快过年了,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当幼师,幸好我的幼师资格证还在。”
“我一直在尝试哪个职业更适合我。寻求和探索职业规划的过程比较痛苦。每去一个新地方,都要从头学起,适应的过程至少要三个月时间。我很迷茫。”但小钱认为,成长就是要付出成本的。“所谓压力是外界给你的,职业规划是自己的,好坏与否冷暖自知。”
他乐观地表示,如果没收入了,他就会想办法赚钱糊口。现在的赚钱渠道很多,打短工或代购赚差价都是不错的选择。
案例3:为了入体制,两年来不停地见习
大专毕业生小孙早在2013年就毕业了,但直到上个月月底,她才签了一份外企的就业合同。回忆起长达两年的“慢就业”生涯,小孙觉得堪称梦魇。
小孙介绍说,自己虽然就业晚,但她在大学时就担任一家公益机构的理事长助理,做了三四年。在当助理的日子里,她一直都和政府机关打交道,所以毕业后一心想考事业编制。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她一边在委办局、街道短期见习,一边在积极准备考试,但均以失败告终,这让她的心理压力很大。“见习期间无法交社保和公积金,也没有工龄,爸妈很着急,他们只给了一年的期限,下了最后通牒,命令我考不上就上班去,但我还想最后再试一次。”
小孙告诉青年报记者,到2015年年底,和她同届的同学们已经工作很久了。去年年底,她放弃了考试,开始找工作,但屡屡碰壁。“在面试时一般都先做自我介绍,HR觉得很奇怪为何我2013年毕业到了2015年才来应聘,再看我的简历,见习的地方都不错。我会如实相告,之所以频频换见习的地方是为了考编制。他们便担心我一心要考编制,一旦录取我,万一我又去考了,考上的话就会离职,对他们来说不是很稳定。这导致我的录取率相对来说很低。虽然我比同龄人多了不少工作经验,但工龄少掉一年,心理压力一直都很大。”
上个月月底,小孙终于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但她表示,这也是迫于现实的环境不得不就业,目的是为了交纳社保,而自己“慢就业”的初衷也没有达成。
专家
正方
大学生就业渠道多 不必为他们瞎操心
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高级职业指导师汪美萍分析说,现在传统行业不景气是导致部分青年“慢就业”的因素之一,作为大学毕业生他们也在观望行业风向标,考量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个原本就无可厚非,属于理性思考的结果。“现在的就业完全可以多元化,有的年轻人靠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开起微店,90后选择职业未必一定要遵循传统的朝九晚五模式。”
“‘慢就业’也可以说是趋势。现在的校园招聘会已经很难看到以前人山人海宏大的场景了,并且大学生就业渠道很多,所以不必为他们瞎操心。”汪美萍表示。
反方
职业规划若前置 慢就业根本没必要
“如果职业规划能前置,何必还需‘慢就业’呢?”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校企合作办负责人陈敏对“慢就业”持有不同的看法。她介绍说,在他们学校,大一新生就要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接受职业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到了毕业季,绝大部分同学立马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我们还会开设岗位认知课,让他们提前到企业去感受氛围,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在最后一年,学校还会开设岗前培训,告诉他们在企业实习的注意事项。”
陈敏还分析说,有的父母觉得现在就业压力大,让孩子毕业后继续读书,给一个缓冲的阶段,导致一些学生“慢就业”。
市民评价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我有一些出国留学的同学,回国找不到工作就又去继续深造,拖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就业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陷入了恶性循环。”市民陈小姐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慢就业”就是逃避求职压力的代名词。“我们街道有一位大学生,早在前几年就毕业了,但一直逃避找工作。他们家里不缺钱,家里也不逼她。现在的孩子真是看不懂。”徐汇区某街道负责就业促进的王小姐告诉青年报记者。
白领袁先生则认为,“慢就业”总比“瞎就业”好,“我能理解那些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学生的想法。现在这社会,男女都怕入错行,换行业的成本太高了。”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校园网--www.xiaoyuan.org 联系邮箱:service@xiaoyuan.org
本文链接: http://www.xiaoyuan.org/blog/1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