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专家团队在十年来的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中发现,马太效应也存在于职场中,值得职场人深思。
发现没?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XXX怎么运气那么好?工作好、体面、薪水高,周围贵人也多,做什么事情都有人帮。自己呢,总是碰上糟糕的老板,每天忙得要死薪水还是那么低,怎么就没一个好去处。
当心!很可能你已陷入职业生涯的马太效应中了。到底为什么,在职业发展上,也是好的人越来越好,而差的人却总是霉运连连?职业规划师为你揭晓其中的原因,并指点你如何走出怪圈。
案例
没有好运气,发展没指望
Tony毕业于一个二本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 之后去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每天应付乙方的各种需求,不是在准备加班,就是在加班ing。
一个好好的设计,总是在五花八门的要求下被改得面目全非。每每想到这里,Tony心里就憋得难受,这完全和他当初设想的不一样,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又有什么意义呢?老板不理解时,自己还要被骂两句。这样的工作还有什么意思?Tony垂头丧气的辞职了。
之后他在一个摄影工作室工作,当摄影师助理,帮忙制作宣传图片和海报。本来以为在这里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工作室不比公司,凡事以节约为主,当现有资源难以满足他的设计时,一阵阵的失落又袭上心头。
再接着,Tony好不容易应聘到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网页设计,可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钱赚得不多,也学不到什么经验,好一点的项目都是由三个资深设计师完成,自己根本沾不上边,有什么意思呢?
工作一辞再辞,一挑再挑,不是这里有缺失就是那里不满意,没一份工作能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别人的工作都越换越好,工作五年了就有自己的项目或公司,我呢,偏偏运气总是那么差,别说薪水能涨,连个心水点的工作都找不到,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呢?这日子啥时候能时来运转?”
专家分析
职业发展中的负面连锁反应
职场上有很多像Tony一样的人,你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专家对今年上半年的案例做了总结研究,从前期咨询谈话记录及职业规划师们的案例咨询情况反馈来看,那些没有发展目标、没有发展规划、也无积极心态的人,在发展中容易陷入负面循环,局面会越来越局促并难以突破;而那些从一开始有目标、有计划且心态积极、有闯劲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能通过不断努力排除障碍,破茧成蝶,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两极分化,其实就是职业生涯中的马太效应。
案例中Tony的根本问题在于,职业定位不清,职业目标不具体,没能够将最终目标分解为阶段目标,且没有配套实施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学习方案,杂乱无章的跳槽并没有让他在目标方向上做出正向累积。在薪水低、无资源、无认可、工作无成就感等各种不顺的连环影响下,Tony工作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都逐渐下降,产生了抱怨、焦躁等负面情绪,心态和情绪上的消极、怠惰及浮躁,又让他难以看清问题本质,陷入越来越乱的境地中。
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指出,马太效应对个人发展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它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当个人职业发展不好,其所接触到的资源、平台和人脉也越来越贫乏,在外部环境、条件和资源都越来越欠缺的状况下,个人发展是很难有所突破的。将此放入组织内部考察就会发现,在组织规模越大的企业里,马太效应越发明显。核心部门的员工、业务骨干等,与边缘部门及辅助人员等除了薪资有巨大的差别外,所拥有的资源、晋升机会、发展平台、人脉等也相差甚远。
案例启示
明确定位和目标,是良性发展的第一步
如何摆脱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呢?在Tony的咨询中,职业规划导师闫岭与Tony一起,将他的工作经历进行了重新梳理,并罗列出他有意向的发展方向,结合他的能力特长、职业价值观等逐一进行了筛选和分析。最后,Tony的职业目标明确为设计总监,在整个方案中,他不仅要脚踏实地的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要根据创业的要求积累各种可能涉及到的资源,这样才能有条不紊、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此外,闫岭还推荐他阅读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重要任务,心理能量与专业技能一样,是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当完整的、可行高的职业规划报告放在Tony前面时,他心中的浮躁少了许多,看清了脚下的路,剩下的就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往前走了。
结合Tony的案例及其他类似的案例咨询,要避免马太效应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洪向阳提醒职场人:“职场竞争中,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中间状态’。激流勇进,不进则退,也就是这个道理。有的职场人错误的以为,不咸不淡的呆着就能自保饭碗。其实他们不知,弱者是很难参与分配优质资源,没有好资源就难发展,而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因此,最后淘汰你的不是某个企业或组织,而是快速发展着的职场,社会。”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校园网--www.xiaoyuan.org 联系邮箱:service@xiaoyuan.org
本文链接: http://www.xiaoyuan.org/blog/1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