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授课名师,原智联招聘行业职能高级训导师,先后为数十家企业选拔和培训应届生的徐鹏老师指出职场能力对应届毕业生能顺利就业,顺利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正确的自我认知。
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而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等现象。
其次,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的模式,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共性的发展,忽略学生个性的养成,因而造成大量高文凭、低能力的“人才”充斥企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阻碍,同时造成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接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职业适应期。
职业能力培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同时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双轮驱动的教育教学机制,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缩短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
最后,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安排大学时间,增强学习效能。
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择业观,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可以更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万学教育徐鹏老师提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1、加强个体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目标及能力特长,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增强学生 “职业” 及“职业化能力”的意识。同时加强学生个体指导力度。根据个体特点,“量体裁衣”,从而确定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
2、根据教学规律职业能力按不同培养阶段,进行企业实训。入学时进行 “认知实训”,通过走访实训基地,了解专业特征及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确立学习目标打下基础;进行完认知实训后,进行 “专业实训”,通过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能力与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同时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并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最后,通过就业实训,进行职业适应,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应该未出校门先上岗,经过具体的实践,知道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从而实现由“校园人”到“职业人” 的转变,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这一方面万学教育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做得非常好。
3、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学校教学资源,进行全程就业指导。职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既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求职、就业等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因而需要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能力培养”队伍,同时建立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入学就进行毕业生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初步建立目标;其次,进行就业观念、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增强能力与素质锻炼;最后,进行就业政策指导,加强就业信息交流,为学生成功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4、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适时引入企业文化及企业培训,建立全员就业指导,架构人才培养立交桥。一个系统越开放,就越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型、技能型转向应用型、适应型。这要求学校人才培养除了仍重视知识和能力外,更应突出对素质的广泛关注,即具备的能力应该不受所学知识的限制,而能尽快适应所处环境、位置对知识的需求。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毕业生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将教育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架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立交桥。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校园网--www.xiaoyuan.org 联系邮箱:service@xiaoyuan.org
本文链接: http://www.xiaoyuan.org/blog/23080.html
下一篇
确定职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