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网> 正文

所谓理所当然,可能只因为无知

我和许多朋友一样,从小有一个认知——在太空中可以看到中国伟大的万里长城。这个认知来源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叫《长城砖》的文章,内容如下:

绵延万里的古长城,作为军事访御工程,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失去它的作用。于是,长城砖觉得它们是世界上最低下、最无能、最可怜的砖了!它们十分羡慕那些盖起了一幢幢高楼的红砖,也羡慕那些筑成了一座座厂房的青砖,甚至对农民盖围墙用的那些碎砖,也有点羡慕呢!

这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块普普通通的长城砖,忽然被人们掀下来,送上飞机,运到美国一座大诚市去展览。这块自渐形秽的砖,居然板送进一个垫着软缎的玻璃匣里。冻列在展览大斤的镀全架上!

从美国各地赶来参观的人,排成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经过那个渡金架子,每人只允许停留7秒钟,他急忙发表着各自的感想——

 “啊,我终于看到了伟大的长诚砖了!”一位大学教授激动地说,“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比我们美国的历史要长10倍呢!”

“确实了不起!”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但是,这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一位金发女郎接着宇肮员的话说,“万里长城是2000多年以前的人类,用相当原始的工具建造起来的一一我不说中国人而说人类,因为这项伟大工程是全人类的骄傲!”

“是的,是的!”一位尖嗓子的男孩兴奋地喊道,“我们的历史老师也说过,万里长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里程碑!”

 “长城砖啊!我们看到了你,就仿佛看到了祖国!”一对华侨老夫妻互相搀扶着走过来,热泪盈眶地说,“你坚强、刚毅、庄重,包藏着我们中些民族的伟大灵魂!你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砖啊!”

……

那位说能在与宇宙飞船上看到长城的宇航员是谁?没有人知道。到底从太空能不能看到长城呢?真正的答案是:看不到。

我国科学家通过理论分析、遥感实验和实地验证,得出结论:肉眼无法从太空看长城,但遥感卫星可以看到。有关这项研究成果的文章《从太空探测万里长城》被发表在了中国物理学界的核心期刊《物理》上。

人眼的视觉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理、生理及心理过程。据测定,当一个物体进入眼瞳形成的张角正好是以其距离为半径的圆周长度的三干六百分之一左右时,这个物体就表现为一个与背景有别的像点而被人眼看到。如果距离增大或物体缩小,一个物体的像点就会融入背景中而不能被眼睛识别。

有两个前人的实验结果:一个人站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前,刚好能看到400米之外直径为20厘米的旗杆顶,站得更远些,旗杆顶就分辨不出了,因为杆顶的像点已经混在背景当中;据介绍,国外一位训练有素的侦察员在良好的视通条件下可以识别出2公里之外的一辆坦克上大小约32厘米的炮塔和瞭望孔。

按照这两个实验结果,就可以换算出人眼的分辨率分别相当于圆周的两千分之一和六千二百五十分之一,一个大于、一个小于生理光学专家测定的一般人眼视力数据。

根据人眼视觉原理和视觉分辨率,科学家认为,假设长城宽度达到10米,常人可识别长城的最远距离约为20公里,视觉分辨率高的侦察员大概可远在62.5公里处识别长城。但这些距离都远远低于一般公认的太空高度,何况长城宽度一般都小于5米。

据此,科学家们判定,即使宇航员的视力比侦察员高一倍,在太空仅用肉眼也不可能看到长城。宇肮员在升空或降落过程中距长城不远的瞬间也许能看到长城。但这个瞬间太短暂,宇肮员也不能分心,不可能看清。

有人提出“黑夜看明灯”的不同意见,认为只要太阳光的照射角度合适,能大大提高长城亮度,就有可能超越人眼的视觉极限,并以黑夜可以看到超远距离的明灯为例证。

科学家解释,当一个物体极其明亮,且与背景反差极大时,有可能提高视细胞产生光觉、色觉和形觉的水平。但长城属砖土结构,不是发光体,也不是强反射体。其随地形起伏而伸展于山脊、山坡,与周围背景的反差并不大,不管太阳照度发生多大变化,都不可能产生黑夜看明灯的那种效应。而且长城的宽度有限,高度也有限,不会产生太大的阴影与投影。

这个科学公案在经历了三四十年的争论后,终于有了结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以往的许多认知逐渐被破坏。曾经,毕福剑还是央视非常优秀的主持人;曾经,柯震东还是台湾的禁毒大使;曾经,长城还能被宇航员在太空看见。

年龄渐长、眼界渐广、信息渐多,才发现,原来事情并不都是原来想的那样。自己曾经的笃信和坚持,原来是可以改变的。原来一切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都源于当初的一无所知。历史可以是假的,新闻可以是假的,形象可以是假的,关系可以是假的,书本的知识也可以是假的。

一个人的认知构建了他所理解的世界,人通常不会主动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如果个人认知与他人认知或事实现象没有产生任何冲突,那么,这个以个人认知为基础所建构的世界就永远不会被打破。

比如,某农民所认知的世界的一部分就是种田,收获,卖钱,消费。这是他认知的农民应该生存的方式。忽然有一天他发现隔壁村的老王也是农民,但老王却把自家田租出去,把租金拿去炒房,赚了比他多得多的钱,有比他更大的消费能力,活的还比他轻松。

这时候,老王就把他原本的认知给打破了。这时候,他才会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如果没有隔壁村老王的出现,他依然会觉得农民就应该老老实实种田,不老实种田的都是投机倒把,应该抓起来枪毙。但是,老王的出现让他不再这么认为了,甚至也想效仿老王。

人类,是一种能够动脑却不愿动脑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当中,人类拥有了一颗占据自身体重2%,却要消耗身体25%氧气、20%能量的大脑。大脑,让人类获得高智商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量消耗。

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以尽可能的活下去,人类养成了对于和自己基本生存需要关系不大的事情,就不去过多思考、以节约能量的习惯。这种思考模式,出错率小,能够显著提高生存概率。所以,人类都具有不愿意动脑的习惯。当然,在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石器时代,这是生存优势。但在如今人类内部的竞争中,这显然是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