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工作一年间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或职业不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了工作挫折;工作效率低,不能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初入职场的新鲜过后,便受不了日常工作的简单、重复与枯燥;不能很好地与工作环境中的人相处,看低别人抬高自己……
根据调查数十位大学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后的结果显示,他们现在的困惑是: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很大差距,我该如何发展个人的职业呢?……显然,这些年轻人正面临着人职匹配与职业定向的问题。
就大学毕业一、两年的职场新人来说,职业适应与定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受其自身心理、生理及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综观这些客人心理冲突的成因,大多是因不能面对激烈的竞争、角色的转换及工作压力所形成的,Tin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角色转换中的依赖情结
Tina因为失恋从兰州来到上海,为的是躲避感情失败的难堪。男友因为有了更好的选择而放弃了与她维持四年的恋情,因此,她发誓要在大上海混出个“人样”,有那么一天能够带着成功的光环回到家乡、母校,让曾经远离她的男友仰视她的成功,后悔他的决定……但是来到上海后,她才发现上海人才济济,博士生、硕士生都在为一个“适合”自己或“想要”的工作而竞争,何况她一个才出校门的本科生呢!由于来上海之前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Tina在心理上不能迅速适应这种市场化的竞争。
在兰州,Tina是父母、姥姥、姥爷的掌上明珠,而且她的学业路程一直很顺利,得到老师、家人的“宠爱”。但在求职过程中,她却遭遇了太多的不顺利,拒绝、冷漠与轻视;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她根本没办法接到大公司的面试通知;因为没有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她进不了律师事务所……在朋友的帮助下,她有幸来到一家“海归”培训公司,成为电话销售员。
就性格看,Tina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大。虽然她独自来到上海,但家人几乎“调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找到了不少在上海、能帮助到Tina的人,因此,Tina还未真正形成独立生活、工作的意识。在工作上,Tina依赖上司的安排、同事的帮助,上司安排多少事便干多少事,她对自己的工作内容、范畴、性质、程度及相互关系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电话销售员每天遭遇到的拒绝率高达30%以上,这让她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非常害怕上班及拿电话;为了掩饰自己的不作为,她就与熟识的朋友、同学通话,最终还是被公司发现了……
二.我们拥有的两面镜子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拥有两面镜子;一面是我们看自己的镜子(自我形象),还有一面是由周围人形成的镜子,也就是我们的外在形象。通常情况下,外部镜子相对比较准确,而且两者之间总存在着差异。
Tina的职业困惑源于她周围不同的人对她不同的感觉所“投射”于她的结果,如她从失恋中“看到”自己在男友心中“不够好”的形象;从家人与老师那里看到“优秀、乖巧”的形象;但在公司里却看到自己“不称职”的形象……而这些感觉是矛盾、冲突的,也与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自我感觉是不一致的。
当Tina拥有消极、矛盾的形象反馈,她就变得缺乏主见,因为耻于暴露自己的缺陷;她害怕竞争,不想接手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的工作;她左顾右盼,既不想迷失自我,但在职业选择时又顾虑重重,被动、等待、观望,丧失了许多很不错的机遇。
三.从失落中学习
Tina急于证明自己,渴望以自己的职业成功“打败”昔日男友,但她没有意识到成功需要从底层做起,需要从角色转换开始。因此,Tina首先要界定清晰自己概念中的“成功”,是拥有自己事务所的成功律师,还是在上海拥有一份合适职业、一位爱自己的老公、一个和睦、温馨的家……
很多职场新人忽视申请自己有把握的工作机会,而眼盯超过他(她)们能力的职位,因为那些是别人公认的“好工作”。这就像在果园里摘果子,你四处环视,会发现在低处有很多垂手可摘的果子,虽然它们小一点却在低处,可你偏偏忽视容易得到的机会,却死死盯着那些不易摘到的果子。显然,犯了人职匹配的大忌。
在职业规划师看来,职业选择应该以自己的个性特征、专业所长及市场需求为基础,确立自己合理恰当的职业预期。
在这个案例中,Tina应当意识到以下四点:一要走出失败的阴影,一份已过去的感情不值得回味;二要学会向前看,将来的成功有赖于现在的努力;三要学会成功地迎接挑战,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遭遇发展中的“危机”与挑战,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你才能坚定地走下去!四将外部工作环境看作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迫使自己更深刻地思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该以什么方式来回应现实……
现在,Tina回到了兰州,准备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好好准备律师资格考试;然后再回上海,寻求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机会,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上海成家立业,做一个身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新上海女人”!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校园网--www.xiaoyuan.org 联系邮箱:service@xiaoyuan.org
本文链接: http://www.xiaoyuan.org/blog/2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