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到职场的不二法宝是“不可替代”——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的位置。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难的,不是仅仅讨得上司喜欢那样简单的。概括起来说,你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有能力解决组织面临的问题,是一个行家里手,能够帮助上司达成心中期望的目标,成为上司所依赖的人。二是有独立的个性和思想,有比上司强的地方,够成为上司的“老师”或“益友”,是一个上司所敬重的人。
实际上,一个人的权力和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你会什么?二是你认识谁?你会什么?就是说你得有一身真本事,能为组织带来真正的价值,能为上司解决棘手的问题,是组织中的“大拿”,组织和上司都离不开你。你认识谁?就是能够为你说话、为你承担责任、为你付出的人是谁?是你的上司或老板吗?或者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这两方面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就是一个有权力和影响的人。
或者说,你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你同时也必须是一个拥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
成为上司依赖的人
管理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有问题,或者问题悬而不决都是管理弱化的表现,是管理者无能的表现,这也是许多人不愿意暴露“问题”的一个原因吧。所以,在企业做久了,你就会发现,一个干部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能够得到上司的信任和依赖,与他是不是干净利落地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被誉为“东方德鲁克”的日本管理大师畠山芳雄在《这样的干部辞职吧》中谈到“干部三种状态”,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不妨把干部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不会解决问题的干部;二是不想也不愿解决问题的干部;三是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干部。
显然,前两种干部不会为企业增加价值,只会带来麻烦,只有第三种干部才是上司喜欢和依赖的干部。实际上,一个人有没有水平,能不能予以重用,就看他能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一位经营者进入一家公司后,短期内就使该公司重新兴旺起来。有人向他求教,他说,我就做了一件事,把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他说,他来到公司后的第一件事是单独会见了科级以上干部,并向他们提出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在你负责的领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对那些没有实质性回答的人,直接列入落选名单。而对那些能够指出问题的原因或背景的人,并有明确解决对策和目标的人,特别是对两三年之后需要考虑的问题也说得头头是道的人,直接委以重任。
我们常常看到有许多的年轻人一起毕业、一起工作,甚至进入同一个企业,往往只有少数几个人脱颖而出,要么成为领导,要么成为专业技术带头人,而大多数人一直默默无闻,这一切都与他们能不能替上司解决组织中的疑难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你会什么?不在于你懂得多,有学历有知识,而在于能干,有实战经验,能成事。有的人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样样不行,这样的人不靠谱。就如同纸上谈兵,不仅不容易成事,而且容易坏事。
成为上司敬重的人
关系的本质是交易,交易的本质是需求。你能不能持续满足对方的需求,甚至不断地开发对方新的需求,帮助对方不断实现新的价值,这是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所以,那些有关系的人往往本身就是大用之才,能够给他人带来需要的价值。
实际上,你的关系硬不硬并不在于对方,而在于你自己,自身强,关系自然会强。或者说,他人是不是把你当个“人物”来看。当个人物来看,他人自然会高看你一眼,否则随时会有放手的那一刻。
我们可以从许多优秀的领导者身上发现这一点,他们作为下属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尽管他们和自己的上司会发生冲突,甚至性格上差异也很大,但依然受到上司的敬重而“不可替代”。
柳传志与杨元庆俩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异,用柳传志的话说,杨元庆是一个不善于妥协的人,但柳传志对杨元庆的评价很高,说他心怀坦荡,对什么事有意见都能放到桌面上来,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中国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和执行能力在业内是最优秀的。对PC业务的感觉非常好,或者说极好。杨元庆也的确没有让柳传志失望,在杨元庆的领导下,联想成功进行了Lenovo品牌的塑造,收购了IBM - PC部门,推进了联想的国际化步伐。这也许就是柳传志对这个接班人非常满意的原因吧。以至于称杨元庆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王石脾气火爆、生硬、虚荣,不高兴时、很急时会骂人。而郁亮为人谦虚,很少骂人,柔中带刚,王石说郁亮细腻、踏实,“重剑无锋”的稳健性格,使得万科的调整有条有理,纹丝不乱。虽然他不懂建筑,但他发挥专家的能力,请懂设计的专家来担当这个方面的重任。令业界惊诧不已。王石在回忆录《道路与梦想》中评价郁亮“一直在工作中所表现的沉稳作风和出色的专业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认识谁?不在于你认识的人有多少,而在于你认识的人是谁。很多人看上去关系很多,人情来往也多,但却办不成什么事;有的人看上去没有什么关系,不显山不露水,但办事能成事,这叫有关系。
关系也是权力与影响的重要来源,在你需要的时候,有没有人挺你,是谁在挺你,这一点很重要。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校园网--www.xiaoyuan.org 联系邮箱:service@xiaoyuan.org
本文链接: http://www.xiaoyuan.org/blog/27470.html